健康知识
夏季手足口病高发期,预防攻略请查收!
- 文:儿科
- 审校:邢露
- 审核:邵蔚
- 日期:2025-07-11
前 言
随着气温逐渐升高,手足口病即将进入高发季节。当孩子出现皮疹、反复高热、咽喉疼痛、食欲下降等症状时,这时家长要警惕了,孩子有可能得了手足口病。
定 义
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,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、疱疹,重者可出现脑膜炎、脑炎、脑脊髓炎、肺水肿、循环障碍等。
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。
流行病学
患儿和隐性感染者,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、咽喉分泌物、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。
传播途径:
密切接触,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、毛巾、手绢、牙杯、玩具、食具、奶具以及床上用品、内衣等引起感染。
呼吸道飞沫传播:患者咳嗽、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。
消化道传播: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。
接触疱疹液传播:直接接触患儿疱疹破裂流出的液体。
易感人群:
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,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。
临床表现
普通病例
急性起病,发热,可伴咳嗽、流涕、食欲缺乏等症状。
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,多见于舌、颊黏膜和硬腭等处,可引起疼痛。
手、足、臀等部位出现斑丘疹、疱疹, 偶见于躯干部,呈离心性分布。
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,疱内液体较少。
部分患儿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;个别患儿可无皮疹。
重症病例
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,可出现脑膜炎、脑炎、脑脊髓炎、肺水肿、循环障碍等。
温馨提示
如出现以下症状,要警惕发展为重症和危重型病例
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℃,常规退热效果不佳。
出现精神萎靡、呕吐、易惊、肢体抖动、吸吮无力、站立或坐立不稳等。
呼吸加快、减慢或节律不整。
心率增快、出冷汗、四肢末梢发凉、皮肤发花等。一旦出现,尽快前往医院就诊。
护 理
对于没有引发并发症的手足口病,家长在家可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,来减少孩子的不适感。
退热:口服布洛芬(≥6 个月)或对乙酰氨基酚(≥3个月) 缓解发热和疼痛。
饮食调整: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,孩子咽痛时可以让其食用冷的,甚至冰的食物,缓解咽喉不适。
皮肤护理:保持皮疹清洁干燥,剪短指甲防止抓挠。
预 防
保持个人卫生:
在饭前便后、外出后、接触不洁物品后,应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清洗双手。
经常更换衣物,保持个人衣物的清洁和干燥。
不与他人共用毛巾、餐具等个人用品。
饮食调整:
避免喝生水、吃生冷食物,确保食物煮熟后食用。
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,如橙子、牛奶、鸡蛋等,以增强免疫力。
环境清洁与消毒:
玩具、餐具、奶瓶等常接触的物品应定期清洁和消毒。
家居物品如衣被等应勤晒太阳,利用紫外线有效杀灭病毒。
避免前往人多场所:
疾病流行期间,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,如超市、游乐园等。
在公共场所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,避免密切接触。
接种疫苗:
EV71疫苗:目前疫苗只针对肠道病毒EV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,接种该疫苗可以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。
建议6月龄以上的易感儿童接种,最好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。
小 结